“窝子谈自我主义”后记:献给母校复旦百年校庆的礼物

十年前,当我开始迈入复旦校园的时候,曾在心里问过自己:十年后的我会是怎样。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兴奋而踌躇满志,满心期望着十年后自己的年轻有为。



那时候是复旦的九十周年校庆。现在,再过几天,就是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了。十年过去了,自己的现实状况离当年的理想似乎很远。



九十周年校庆时,自己想象着在百年校庆时,自己能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母校,甚至能给母校带来什么礼物。然而,现在惭愧的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获。在这里,我只能羞愧地献上我的一些思想,一些发端于在校读书之时思考的成果,如今用粗陋的文字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学子微薄的精神献礼——这就是我五月份来所撰写的“窝子谈自我主义”系列文章(初稿)。



祝母校百年校庆快乐!祝母校未来更加美好!



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自己与复旦的缘分,及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为这个系列文章的后记。



初识复旦,是在中学少年时。作为一名中学生,谁都向往着能在六年拼搏之后,考上自己心宜的大学,考上一所全国名校。那时候,自己一边埋头读书,一边抬头看大学:),在高中的时候就长期订阅《大学生》杂志,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那时候知道了,复旦是和北大、清华等列为全国四大名校,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而复旦的学生,刚从狮城新加坡摘得国际大专辩论赛桂冠。一系列的旧事新闻,让自己这个南方人,对复旦充满了好感。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报了复旦,并最终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少年梦想。





和大多数大学新生一样,在短暂的一阵兴奋过后,大学生活也经历了失望,并归于平淡。个人的感觉是,即使作为一所全国顶尖的高校,自己在校园仍然看到很多很不满意的东西。我从复旦的课堂上、名师们那里学到了什么?说实在的,崇尚主动自学研究的自己,对老师的作用从来都不重视,也不认为真的从课堂老师们的授课中学到多少很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收获和启发总是有的,特别是从少数师者那里。





我觉得身处复旦的四年,最有价值的可能是和一帮聪明的同龄人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复旦(或者说一切名校)之可贵的,可能就是由一帮出色的学者、一大群聪明的学子们组成的学术、学习、文化氛围。在这种校园生活中,风华正茂的学子们能自觉地茁壮成长。:)



就我自己的大学时代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序言里提到的,经历了一两年时间对人生终极问题的“面壁”思考。这个思考,我想将非常深远地影响我今后一辈子的道路和成就,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大学生活有特别感情的主要原因。复旦作为我的母校,将不仅仅因为我在这里接受了四年的正规大学素质和专业教育,不仅因为美丽的校园环境和适意的校园生活,更因为我在这里奠定了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坚定的基石,而永远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在读书的时候,常看到人们提起大学的意义,无论是学生们,还是那些大师,都对此有兴趣和论述。那时候国内刚兴起所谓的“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久,到处都挺时髦地谈论这个。我对当时杨福家校长在新生典礼上的演讲印象深刻,他提到学生首先要学做人,然后学习思考,最后才是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这点可能不少学生,特别是那些热衷于整天学英语和电脑的学生会不以为然,但我是深为信服的。这也是我在大学里之所以会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些“不务正业”的面壁沉思上的一个原因。有大量充足的时间进行很多看似无用的大问题的思考,这恰是大学生活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由这个,我想到大学的精神,复旦的精神。前几年我在网络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在讨论全国一些名校的大学精神,或者各自的主要气质。其中提到复旦,用的描述词语是“自由而无用”。我对此印象深刻,而且非常喜欢这个说法。是的,我喜欢这样方式的大学生活,自由自在地作些“无用”的事情,而这种无用,其实是最有用的。



但“自由而无用”,这个复旦精神的描绘,可能只是学生或校友们的一个非正式说法。就正式的说法来说,复旦的精神,人们常指为复旦校歌中所唱到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东西,我认为真正的大学,特别是名校所应具有的气质。



然而,说实在的,虽然复旦是我的母校,我还是不相信,现在的复旦是真正能作到“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大环境的问题,不但复旦,我相信全国所有的高校都一样,没有哪个是能作到“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



现在的中国,学术依附于政治,思想谄媚于权贵,是个普遍的现象。高校不是以自己出多少独立的学术成果、有多少自由的思想为荣,而是以自己获得多少政府高官的支持或夸奖,拉到多少拨款或捐款,有多少校产和高楼来炫耀。高校当局和教师们以攀附和作秀为荣,学生以技能和收入为指标,整体心态浅薄而浮躁,已忘记了大学之“大”的意义所在——大学应该以创造大师成果、培养大师苗子为最高指针,而不是以大楼高度、大办产业作攀比标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想复旦也未能免俗。这十年来,赶着各种口号,得到国家和上海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学校在物质方面也得到快速扩充。现在,学生规模扩大了几倍,学校变成了大工地,土地扩张,高楼耸起,学校产业纷纷创办和上市,所有这些都让人们觉得袋里有银,脸上有光,好像我们正在往世界一流大学路上大步流星地前进着。



但是,学校并非政府或企业,不应该以权力或金钱来衡量其成功程度。虽然我们有不少身在政府权力高层核心的校友,还出了几位包括全国首富在内的财富排行板上的企业家校友,但我想这些并不是我们最值得骄傲,更不是整天宣传炫耀的东西。最终看大学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还是要看学校的研究成果,及培养出来的学生青年,对未来国家的变革和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要做到这些,迈入世界一流大学,今后关键的不是要建成国内标志性的高校建筑,而是在整个校园中,不管是教师们的研究和教学,还是学生们的学习和交流,真正贯彻“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复旦精神。以今天“自由而无用”的研究精神,换来明日“自由而有用”的文明国家。



百年校庆日将至,本来应该是说些好听的话,但我以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不好听”的话,应该比好听的话来得更有意义些。虽然这些话不一定有几个人看到,更不一定能激起几许波澜,但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在此时,自己的博客上,说出自己对母校真正的心意之言,并将这个系列中粗陋的文章,作为对母校养育之恩的点滴报答。


专题文章:



6 comments:

  1. :0 从前几篇里知道了窝子是上海人,已经吃惊不小,现在又知窝子是复旦校友,跌破眼镜
    准备休息天重读窝子

    ReplyDelete
  2. 呵,这么巧,原来bellevue也是校友啊。

    (另,我生活在上海,但不是上海人)

    ReplyDelete
  3. 好想再去你们学校看看!^_^

    ReplyDelete
  4. 网摘---2005.05.22/24

    Ping Back来自:www.donews.net

    ReplyDelete
  5. 居住满一年就是上海人:) (江浙两省满一个月就算,我的标准)
    窝子都不是上海人,上海就没有人了。王建硕同志也是上海人

    ReplyDelete
  6. 10个我最喜欢的BLOG

        最近,不少朋友发起了一个“十個我最喜愛的網誌”的活动:    呵呵,我也来响应一下,其实我前段时间已经罗列过一个我眼中的高质量blog,正好是10个,不多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