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分隔:基于blog的网络社会

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作过一个基本判断,就是blog本身将成为一种个人在网络上的门户,成为个人与他人信息交流的出口和入口。在这篇文章中,我要提出的另一个命题是,未来的网络,将可能是一个基于blog的网络社会。(这里对blog概念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目前的个人文字出版上,而是形态多样的个人门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现实存在的情况是,“自我”总是在和他人打交道。质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以“信息”为介质的交流。



由于IT技术将信息比特化了,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表达和交流的成本,人际交流的效率和范围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一开始,网络的出现,仅仅是作为提高人们交流效率的工具。但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完全融入并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时,一个广泛的网络社会形成了。



从哲学上来看,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辩。一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并应该为个人服务的观点,这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我主义的观点;一种是以集体(社会)为本位的,认为没有社会就没有真正的个人,个人应该为社会服务的观点,这是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的观点。



当互联网络从一种交流工具,发展到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候,当每个人不单单存在现实中的身份,同时也存在一种网络身份的时候,网络社会已成为每个人不可逃离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网络社会里,同样有着两种不同哲学观念的斗争。





基于blog,和基于人脉的两种社会网络的比较



对于网络社会的形成,目前还没怎么看到完整的理论研究,但我相信,不少热衷新生事物的人,可能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当前在IT圈子中很热门的一个概念:SNS,社会性网络系统(有人争后面的S是什么,是软件,是服务,关系都不大)。



现在国内外已有了不少SNS创业公司。这些SNS大多有个共同点,就是强调以“六度分隔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他们的服务,就是以网络技术手段,帮助你扩大关系圈,找到你想找的人、工作和服务。他们的宣传噱头是,通过他们的服务,你甚至可以认识比尔·盖茨。



说得明白些,就是说你有一群朋友,你的这些朋友中,每个人也各自有一群朋友,这些朋友的朋友们又有各自的朋友群……只要这些人都加入到某个特定的SNS网站中,你就可以通过你的朋友结识更多的朋友,并且当你想要认识某个名人、或者对你有用的陌生人时,这些网站可以帮助你找到“关系路径”,帮助你结识“目的人”。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诱惑力?



且慢。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不怎么以为然的——这里面有太多的简单化假设。



在这种关系链条构成的社会中,其图示模型是这样的:



A-B-C-D-E-F-G-……



假若你是A,认识B,然后通过B认识C,再通过C认识D。假设G是Gates先生的话,照一些SNS的宣传来看,你很快就能认识他了。



但是,对每个人来说,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并不牢靠。B了解和信任你,C也了解和信任B,但是你通过这种关系传递的简单方式认识了C之后,C并不一定能那么信任你。这种信任是会随着关系的传递而迅速衰减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之所以能结成朋友,是基于相互较长时间的相处,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假如B给你介绍了他的一个朋友C,除非你和C也能相处一段时间并相互了解和信任,否则你和C算不上什么朋友。



但是在那些宣传噱头中,C、D甚至E都是一个对你非常有用的人。这有多大可能性?在现在的SNS网站上,你对一个会员的了解,往往并不比你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他的简历来得更多。一个会员的身份,在那里就是一些对个人信息的介绍,如同一份我们长这么大来不断重复填写的表格。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内容。使你和C之间、和D之间都能相互了解对方的内容。一份简历式的静态表格和一些冰冷的统计数字无法建立起这样的了解和信任关系。



但blog能够做到。



在现有的那些SNS网站上,特别是那些商务性的SNS网站上,有着太多的功利目的,而太少的信任基础。在那里,不管是经营者赤裸裸的宣传,还是参与会员的动机,都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在那里,一个名人、或者一个有权有势者(假如会出现在那里的话),在大家眼里,简直就是一块大肥肉,多少人都会去抢(去结识他)。



这是中国古老的“关系学”的现代版本。



我觉得那些只会鼓弄“六度分隔理论”而没有其它货色的SNS网站,是没有多少前途的。像我们常看到的,这类网站内容单调,缺乏对用户的线上粘性,往往要靠一些线下组织的聚会活动来维系会员间(及会员和网站间)的关系。这就有点像传统的俱乐部组织了。(这样就不好为大规模人群服务了吧?)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SNS网站都在寻求新的出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加强前面分析中提到的,最缺少的东西:内容。通过集成blog服务来改进现有的只依靠人脉来维持的社会化网络。我们看到,规模庞大的Friendster和Typepad合作了,由Typepad向Friendster提供blog服务;国内的UUzone也在加入和强化blog方面的服务。







以上是基于人脉的社会网络分析,那么基于blog的社会网络呢?



实际上,在我看来,blog不单是未来网络社会中的个人门户,也是未来网络社会中的核心基石。在大批blogger用户的基础之上,就可相对容易地打造出最牢靠的社会化网络来。



这是一个不同于现在那些SNS公司发展的思路,甚至我相信也是不少BSP们尚未考虑到的一个思路。然而,我想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思路:)



和基于“六度分隔理论”,也就是基于既有人脉来扩充个人的人际关系圈的方式不同,基于blog构造的社会化网络,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内容和信任。



设想一下,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只有个名字行不行?只凭着一个名字能不能结交新朋友?或者身上带着一份个人简历,能不能就可以结交新朋友?



一般情况下,显然是不能。那么,凭什么说,一个人在网络上,只要有一个ID,或者一些个人简介,就能很好的结交新朋友呢?因为那样并不能让人很好的了解你,更谈何信任?



所以,在blog出现之前,人们结交网络上新朋友的方式,一般是这样:在QQ上,按着自己设定的简单条件查找QQ用户,找到大致条件差不多的就尝试添加对方,如果添加成功了,就开始打个招呼:Hi……,然后各自初步了解对方的情况,合则继续,不合则删……



这从效率上说要比现实生活中来得高些,但仍然不算太经济:因为你要不停地通过聊天来重复介绍自己和了解对方,来看双方是否可以真正结交的朋友,这个过程有不少重复,也有不少无用功。



但是,假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log(网络个人门户和个人身份),这一切就变得高效多了。通过对方的blog,在你和他打招呼之前,就基本上知道了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是否值得交往。通过blog,减少了很多重复的和无用的交友程序,极大的降低了发现、建立和扩展可信任的社会关系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这是相对于传统IM来说。相对于“六度分隔理论”所说的基于既有人脉来结识新朋友来说,基于blog更简单得多了——实际上完全不需要通过六度或者几度关系,而可以零度面对面。我可以说,你不需要花费无数心思去寻找你和比尔·盖茨间的那六度桥梁是哪些人,而只要写好你的blog,并且让比尔看到,你就可以和他认识了。



基于blog的社会网络模型图是这样:



     F    B
        \|
C——A——E
            |
           D    G



相比起基于人脉的多度分隔链式扩展关系不同,这是更直接、更高效、更开放的扩展朋友关系的零度分隔辐射方式。持续维护的blog为个人树立起有效的网络品牌,建立稳定的网络信誉,在网络人际交往中添加了更多的信任因素。



当然,不管用什么手段,认识比尔·盖茨都不是容易的事,而且在认识他之前,你要问自己,是不是有这个需要。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通过blog,确实可以直接认识(零度分隔)很多在此之前,连想都没有想到的人。以我自己仅半年的亲身blogging经历来看,可以完全肯定这一点。



在网上,blog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动态记录,就是一个鲜活人格的代表。在网络上,如果说ID和简介只是一个人的标签的话,那么blog就几乎等同于这个人本身。你是愿意信任一个静态的简单标签,还是信任一个鲜活的个人?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实实在在地变成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会”。那么,一个人要是在网络上只有ID,简历,而没有鲜活的记录,他在这个网络社会上会不会相当于一片空白,一个没有灵魂的存在?



是以blog为基石来构筑网络社会,还是以空洞的人际关系来构筑,从哲学上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是以个人为本体的哲学观,还是以虚拟的社会为本体的哲学观。我相信前者。先有鲜活的个人后有关系和社会,而不是相反。



未来之路?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感觉基于blog,也就是基于内容的社会网络,要比现在时髦的基于人脉的SNS更有价值。一个现在有几百万blogger的BSP,或许要比一个现在有几百万用户的SNS,更有商业发展前途。



基于人脉的SNS,虽然现在在国内正在方兴未艾,甚是时髦,但是,其实其危机已开始凸现。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会化网络企业、拥有一千七百万用户的Friendster公司正经历一场挫折,刚上任一年的CEO离职,公司裁员。目前Friendster异动的原因还没看到详细的分析,但从下面两则简要报道中,基本上可看出,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目前这种经营模式,缺乏留住用户的地方(也就是常说的用户粘性):在一则报道中提到:“Many users also said they grew bored after the first few months because of a lack of new features.”,用户使用几个月后就厌倦了。而在另外一则报道中说到:“the company decided that now the focus needs to be on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y to create a better experience”,公司将重点开发新的技术来改善用户体验,而据传传统电视媒体出身的CEO Scott Sassa并不擅长IT产品和技术,所以他们找来了一位擅长产品技术方面的新CEO。





Friendster的困境并不难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互联网越来越社会化,而各种各样的Web Service也将为这一趋势而有序整合。在网络社会中,什么是核心,或者以什么为核心来整合各种各样的Web Service?我想,就像现实中的文明社会,应该以个人为核心一样,未来的网络社会,也应该是围绕着个人来服务。越是社会化的网络,也就越需要个人化的服务,未来的网络应该是以每一个个人为核心节点,提供个人化(去中心化)服务的平等网络。



在这过程当中,blog可以发展并担当起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门户”的重要角色。现在的BSP和SNS企业都将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未来,我想更大的可能是,现在的BSP对其blog服务,提供加强其用户的社会化功能,在一个个独立的blogger个体基础上,发展出新的SNS来,这个SNS,不再是简单的基于人脉而缺少内容的SNS,而是基于丰富的内容,在众多丰满的个人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络,也就是未来的网络社会。



12 comments:

  1. 谢谢窝子为我们这些懒人考虑得这么深入广泛

    ReplyDelete
  2. 同意,极度同意。首先是内容,才能建立信任,否则和交友网站没有区别。这是互联网的又一个新机会啊。

    ReplyDelete
  3. 基于Blog的社会化网络

    基于Blog的社会化网络

    ReplyDelete
  4. 这样广义的去定义blog,blog也就不是blog了。。
    一直在疑惑blog是怎么样的一个东西。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blog
    blog如果写给朋友看。。那这些朋友里一定会有自己认识的,所以在写
    blog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不能写出在某些方面不能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去
    表达出来。相反。如果作为一个bloger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而纯粹是一个网络人来说,他就可以去写最真实,最深刻的东西,这是一个bloger最希望的。但是如果照第二种说法,blog与SNS相博。。呵呵。
    所以我认为blog是一种潮流罢了。他不会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全部。
    作者有些观点我觉得夸大了些

    ReplyDelete
  5. 昨日新闻 - 新与旧

    无论个人怎样强烈的感情,也无法对抗历史冷酷的理性、宏大和悠远。8848、FM365,相同的名字都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模式重做了。雅宝死了有淘宝,互联网的泡沫破灭了,无线增值和网络游戏...

    ReplyDelete
  6. 我想blog还是个新生事物,还没有什么公认的统一定义,对于快速变革的IT行业来说,现在就用现有静止的眼光看待blog,恐怕是不合适的。

    在我看来,blog的实质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

    ReplyDelete
  7. 写得不错。
    blog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是要融入sns的理念。blog,sns可能最终会走到一起。

    ReplyDelete
  8. 昨天新闻-blog与个人门户

    2005-6-14Blog与个人门户 - piter # 再见,IBM,欢迎,英特尔 苹果-英特尔联盟背后的玄机 - 李海翻译文章汇总 # Next.yahoo.com - 方刚:胡一郎是谁 # 欢迎光临 - piter - Blog与个人门户 - # 洪波:个人门殮.

    ReplyDelete
  9. 把blog作为未来人际关系中的基石、甚至更相信这种方式建立的人际关系,你的观点很独特,很有深度。但是blog的圈子相比人脉关系,显得范围太小了。在人脉关系中,人么可以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而主动去结交其他人,并通过现实手段巩固这种关系。而blog则不然,这涉及到blog的写作方法。很多人往往在blog中只提到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技术,这就将此人在blog圈中的交际范围限定了。
    因此,应该认为,在sns中,blog只是一个手段,如同简历。sns只要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即所谓的提高产品粘性,那么它的社会基础应该比blog更为让人可信任。

    ReplyDelete
  10. 呵呵,在cnsns的blog上看到窝子的链接。忍不住来凑凑热闹。
    我想,你看到的那些报道,比如认识比尔·盖茨之类,只不过是记者写标题的一个噱头。我也成天看到新浪的标题说王菲怀孕之类,做不得数的。
    不管怎样客观,大部分写博客的还是站在blog的角度看问题 :-) 如果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博客,每个人都有时间写博客,那么我觉得博客绝对是比纯粹的SNS网站好的一个东东。
    可现实状况是中国博客用户加起来可能有400-500万,里面还包括我的若干个只在注册后写了一两篇就丢的帐户。真实活跃的也许只有50万。正如上面的kofwang所说,比起人脉圈来说,真是太小了。blog也许会成为SNS的一个手段,但恐怕无法涵盖更广的面。

    另外,如果你提到的A/B/...G 等几个人,纯粹是靠网络认识的,我想所有的分析都如你所说,信赖关系很难完整传递下去。但是比对一下现实生活的状况。我们在寻找医生的时候,常常到处去询问,然后不惜一切血本地去结识(甚至送礼)。那为什么网上的SNS一定要局限于在网上和朋友的朋友交流呢?既然有网站替我指出了路径,完全可以线下请朋友安排见面机会,将原本通过朋友的信赖关系建立成自己的。

    还有,任何公司在雇佣员工前,无论简历写得多花哨,都会经过面试。SNS我想也一样。无论看多少blog或者只看一个简短的工作经历、自我介绍,在成为真正信赖的朋友之前,还是需要见面聊天,更加深了解才行。在这一点上,blog比sns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ReplyDelete
  11. [...] 窝子:自我 - Wozy’s Blog » 零度分隔:基于blog的网络社会 很值得阅读的文章 (tags: blog sns)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