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子谈自我主义”之一:自我的觉醒——面壁与开悟

在开始表述我的自我主义思想之前,在本篇中首先说说它在我头脑中诞生的起源。



作为农村穷孩子出身,可能是因为自小身边看到的比较糟糕的社会环境,加上自己读了不少开眼界的书籍,所以一直以来不乏远大的理想,一心总想今后努力做些大事,改变那些恶劣的东西,让自己的亲人朋友过得更好。相信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那个多梦的季节里,自己的理想也经过了诸如作家、企业家、政治家、思想家之类的变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因为这样可以来钱,改变家乡落后的经济状况。:)



所以我选择了报考大学里的经济专业,抱着大到经邦济世、小到独济其身的想法:)。刚上大学那阵,自己像脱笼的小鸟,把大学当成广阔的天空,放开了手脚,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上课不管了成绩不管了奖学金不管了,学校的什么条条框框也不在意了。从这可以看出,自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那种遵守纪律成绩良好每学期都拿奖学金的好学生,而实在是自由散漫不像话:),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实在太糟糕了,把学校活生生变成了一座监狱似的,“十二年徒刑”下来,这青少年时代也太压抑了。



和刚上大学的学生一样,那时候热衷于参加各种学生社团,还热衷于到外面兼职打工,谓之参加社会实践。在那之前更早些时对这个现象还有个热门的叫法,叫作“下海”,所以以前《大学生》杂志里经常热烈地讨论:大学生是应该“下海”(到外面打工赚钱)还是应该“上山”(回学校好好读书)。呵,热烈讨论的时候正值大学刚改为收费教育那几年,不知道现在大学里还有人讨论这个没有,我估计是没有了。



自己这种状态玩了一年多,甚至一度极想效仿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迈克·戴尔一样,中途辍学去赚钱算了:)。但这种持续状态始终找不到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的感觉。大概在我读完大二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开始陷入了一种焦虑的泥潭。远大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变得似乎很飘渺,不可捉摸,不知如何到达。自己变得患得患失起来。我想应该是哪里出问题了。



于是把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辞了,坐下来好好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想过之后,我的第一个重要结论是: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我自己的根基未立。没有根基就无法支撑实践,尤其是以后走出社会后,社会将远为复杂得多,以我当时的思想水平,是远不能应付的。于是我想到在大学的任务应该是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接下来自然会思考:那什么是根基?不是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不是英语、电脑这类应用技能,决不是。这些东西对于聪明人来说,不成什么大问题。一个人的根基应该是那种长期培育的素质,或是天赋的悟性、灵气等。又或者,根基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才是大本大源的东西,属于大智慧的范畴?这样一反思,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普遍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我想,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这些东西搞清楚了,可以受益一辈子。比如,当时的自己就在开始怀疑和思考:活着为什么?这是一个大困扰,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干什么都没劲头,提不起精神,会整天患得患失,担心忧虑。为什么?人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困扰,解决之道何在?我又想到,好些人表面上很风光,事业好像也很成功,但这些人也可能会在某个成功后的时刻,停下来问自己:“我干这些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这么劳苦?”等等。就是说,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真正透彻地想通这个人生的关键问题,那么,他(她)总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里遇到彷徨和迷惘,或许整个人生或事业也会因此而出现挫折。



既然如此,为何不从一开始就好好相通了,再去放手做事和尽情生活呢?我想,一般人的心智发展是自下而上式的,即从具体的学习、工作中逐渐发展,再到逐渐向人生和世界的大道理、大智慧接近,但也许很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解决这个人生之谜。为此,我想用相反的解决之道,采取自上而下式的寻根究底,一定要先把这个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疑障,一定要做到不把握大本大源就决不罢休,彻底消除自己心头的焦虑心理。



而显然,大学时代正是一个思考这种大问题的最佳时机。大学里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让你去尽情沉思,将自己整个浸入到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当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过起了近乎达摩面壁式的读书和思考生活,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或者自己的宿舍床上,读各种各样的书:从解读马克思的《人韵》,到黑格尔的“理性”,卢梭的“良心”,康德的“自在之物”,尼采的“自由意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气,庄子的逍遥,孙子的权谋,松下幸之助的“率真之心”,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斯宾诺莎的“人本”,弗洛姆的“自为”,佛学的“觉悟”,禅宗的“自性”,苏东坡的释道合一,奥修的“静心”,南怀谨的“禅话”,罗兰的“小语”,甚至还有圣塔菲研究所的“复杂”,戴森的“宇宙波澜”,盖茨的“未来之路”,还有各种各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书籍……我沉迷在这堵色彩斑斓的人类智慧之壁面前,几乎拒绝了大多活跃的正常大学生活。



庆幸的是,我的面壁生涯,最终给了我禅宗大师当头棒喝般的结果:我觉得我终于开悟了。

7 comments:

  1. 令人失望的是,这“架构”是台湾词语。我们叫结构或者干脆架子也行。窝子能不能不用台湾词啊?

    ReplyDelete
  2. 呵,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呢,有这回事?我可是常用这个词的,和结构并用,感觉有细微区别。

    另外,有点奇怪,bellevue怎么会这么反感台湾词语呢?连一大堆来自日本的汉字词语我们都已经用得习以为常毫无意识了,怎么会拒绝来自同文同胞的台湾词语呢。我想,肯定还有不少这类词语已存在和融入我们的日常习惯中了,我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语言文化的交流:)

    ReplyDelete
  3. 架构是计算机术语,不好意思。和地域没关系,你可以在google分别搜索繁体和简体,看哪个结果更多。

    ReplyDelete
  4. 好!读过~希望看到更多。

    ReplyDelete
  5. 有必要拒绝来自港台的词汇么?连中共领导人都使用"福祉"一词了.
    对同是华文化的拒绝是一种缰化.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