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媒体的网志及未来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生态

网志(blog)和媒体是什么关系?网志是一种媒体吗?假如是的话,在可预测的未来里,网志这种新媒体会像一些人所说的革掉目前主流媒体的命吗?还有,网志作为一种新媒体会给中国人带来渴望已久的新闻和言论自由吗?

随着网志的日益普及,这些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窝子本人对这些问题也一直非常有兴趣,本文就是试图努力理清自己的一些思路,对这些作些初探性的解答。

我不是新闻传播的科班出身,也几乎没有正经地读过这方面的理论;在写作本文之前,也不想去阅读那些教科书式的理论来限制自己的思路。下面的这些文字,纯粹是个人思路的整理和探索,假如文中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或解释和经典教科书中的定义不同甚至相悖的话,请不要讶异。:)

一、关于信息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

在国内的博客圈子(blogosphere)里,讨论网志媒体性的文章时有所闻。总体来说,目前所看到的一些把网志和媒体放在一起讨论的文章,多是零碎的感想,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概念的使用感觉也有不少混乱。比如有人说,blog是传播,但不是媒体。这样的陈述我觉得就很不够严谨,“传播”和“媒体”一样是个实体性概念吗?

所以在试图解答本文开头的那些问题前,厘清或界定一些基本性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下面我所理解的这些概念不是人们一般理解中的那样,起码是我自己在本文后面要继续论述的一些观点的前提基础。

对信息的需求或许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如同对空气的需求一样,是一种基本到人们甚至时常忽略或忘记这种需求的存在,然而又重要到一离开它就不能生存的地步。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交换空气来维持生存,通过感知系统来交换信息感知环境。当一个人无法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自我”亦不存在了。

信息有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如所见、所闻、所触;也有需要通过他人告知的,这类信息如事件(新闻)、知识、观念等类别。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触及世界的真实存在。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个个体(对象)相互间的沟通,一种是对多个个体扩散式的传播。沟通是个体性的、对象明确的、封闭的交流,而传播是一种群体性的、对象不明确的、开放式的交流。沟通的目的是相互了解,而传播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同一个信息。

信息是一种内容,信息的传播需要物质性的介质载体,这个介质载体就是媒体。可以说,承担传播功能的实体就是媒体。我和你个人间的交流,比如通过IM或邮件,这是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不是传播;但假如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己公开的网志上,这个事件就是传播,而承载传播我的思想功能的网志,就是一个媒体。

很多人把“媒体”看得很特别、很严格,认为只有那些资本雄厚的通讯社、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才是媒体,这是一种狭窄的理解。由于信息的传播需要介质来完成,而传播介质和传播过程需要成本。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大众型传播介质,如报纸、电视,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来完成,所以只有有相当资金和人力构成的组织,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但是成本的制约不是媒体的本质属性,传播不是传播媒体的特权,传统的媒体组织也不是传播的垄断者。只要技术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媒体。

关注传播,就要考虑到传播的几个方面:传播的主客体(传播者和对象)、传播的内容(信息,包括新闻、知识、观念等不同另类的信息)、传播的介质(纸质、电波、网络和比特),还有传播的模式(传播主客体间的传播路径差异)。

互联网的出现,作为一种传播介质的创新,由于传播成本和效率上的巨大优势,引起一场信息传播上的革命。可以预想,互联网终有一天会取代纸质和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在本文中,主要不想探讨这种传播介质上的变革,而想着重在网络媒体(甚至互联网介质的媒体)这个大平台上讨论传播模式的革新,网志便是一种新传播模式的网络媒体。

二、网志是一种网状式传播媒体

让尽量多人知道的传播有不同的传播路径方式,或者说有不同的传播模式。我们熟悉的是一种广播式大众传播方式。传播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还有互联网上的门户网站,都是这种广播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大功率喇叭式的传播方式,以往采用这类传播方式的媒体都是人力密集、资金密集型的。

相对这种集中式的传播,还有一种资源松散的传播模式。如传统上的口碑式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口口相传,小道消息、流言蜚语就是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让一个消息传播开来的。这种传播方式从路径上来说,和单一传播源对广大受众的模式不一样,这是一种网状结构的传播模式。

广播式传播是单一信息源面向所有受众,网状式媒体的传播路径则是通过无数的“结点”中继来进行传播的。在这样的模式中,传播的受众本身可能也就是一个传播的信源或“中继者”,在整个网络中扮演着“媒体”、“结点”的角色,所有这些结点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

网志就是一种新的网状式新媒体。在互联网上,较早兴起的门户网站扮演着广播媒体的角色,而现在,网志担当起另外一种传播模式的主角。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人类也一直在追求更高的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所以传播方式(传播介质+模式)也一直在变迁,成本低、效率高的传播方式会取代成本高、效率低的传播方式,起码是取代其主流地位。所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对不同的传播方式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估,考察比较其传播效果如何。

比较不同传播方式的效果,需要从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传播过程的速度、广度(传播范围)、深度(影响力)、密度(渗透率),还有传播的成本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时间关系,网志为代表的网状式传播模式和门户网站的广播模式的比较,回头再另作分析)

三、未来的网络媒体生态

网志作为个人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web2.0应用,在未来会取代传统媒体、大众媒体、广播式媒体、web1.0应用的门户媒体传播吗?未来是单一媒体形态、还是谁是主流、或者两者并重、或者还有更多媒体形态?这应该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

我想,其实未来的网络媒体生态中,并不限于现在说得较多的门户广播式媒体和网志网状式媒体,而还有不少新的重要媒体形态,这些媒体形态有的还在刚刚萌芽不久。

现在在博客圈子中,很多人也喜欢谈论web2.0。web2.0有些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强调个体,个人化;一个是强调可写网络,而不仅是可读网络。web2.0在媒体中的应用,网志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个,但其实,除了网志之外,还有一些也非常有前景的应用,是现在才刚开始不久,人们关注相对较少些的媒体形态。

除网志之外的这些新网络媒体形态有聚合式媒体和参与式媒体。和网志不同,这两类媒体采用的传播模式并不是网状式,而是和传统门户一样的广播式。但和传统的门户广播式传播不同的是,这两类传播方式充分体现了web2.0的特点:个人化和可写性。

传统的广播式媒体有两类,一类是内容原生性媒体,如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在网络上自然是他们的网站;一类是内容编辑性媒体,由一帮子网络编辑手工将不同信息源的原生内容编辑为一个中心媒体,如雅虎、新浪。

新的聚合式媒体是通过聚合技术,比如现在的RSS,将不同的信息源,如原生新闻媒体、各种网志内容自动聚合成一个集中的媒体。在这里,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自动化,人工干预仅限于信息源挑选和技术维护,而内容选取编辑过程则完全自动聚合生成。这类媒体著名的有Google新闻百度新闻,还有像亿千城市新闻资讯memeorandum但更典型的应用,可能是像专门聚合博客圈子中优秀博客内容、BSP聚合托管在自己服务上的网志内容、以及众多个人挑选聚合的个人新闻媒体。如我自己的这个Newsgator

参与式媒体则是强调人工的参与,而非自动化。传统门户站点的新闻编辑是该站点编辑员工(专职,人数少)进行编辑的,而新的参与式媒体则是开放创作编辑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媒体内容的提供者,这样和传统门户站点比较起来,在原创性、现场感、时效性、真实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现在这类参与式媒体站点越来越多了,如WikinewsOhMyNewsNowPublicDigg。我对这类媒体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其实我觉得BBS应该算是最早一类参与式媒体吧。)

所以未来的网络媒体生态系统,其实不会是由哪一种取代另一种,而会由现在单一形态(职业原生性媒体和职业编辑性媒体),发展成包括网志这种网状式个人媒体、传统广播式媒体、新兴的聚合式媒体和参与式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组成的多元化生态。很难说哪一种媒体形态会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个人网志不会取代新闻门户,但作为新媒体也决不会仅仅是充当其“补充”的角色。我想未来这些不同媒体形态应该是一种竞合、互补的关系吧。

四、天助自助者——网志等新媒体将帮助国人打破传播垄断

(未完待续……)

2 comments:

  1. 2005-9-21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 你是否用BLOG交到了朋友 # 作为新媒体的网志及未来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生态 # 我会订阅怎样的博客? # 从2.0开始起步 - 简评新版Feedsky与UUzone # 365Key-天天网摘自动生成 更多新闻,请访问我的365Key(RSS),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订阅:

    ReplyDelete
  2. [...] http://wozy.in/blog/2005/09/20/174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