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了Wired杂志

Confessions of a Dissident今天,收到Adam Penenberg的Email,告知我们合作的文章已在Wired杂志11月刊上登出,并给了文章的在线网址

我在七月底的这篇帖子中曾经提到这篇文章,不过和当初的计划不同,七月份的时候,Adam经朋友介绍和我接触时,开始是准备给Wired杂志做个访谈文章,我们两人通过Email进行访谈交流。

在经过几个来回的邮件,在我看来整个采访工作基本结束,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等着Adam把文章写出来的时候,忽然接到Adam新的邮件,说是在和Wired杂志编辑商量后,决定把这篇文章从访谈形式改成由我俩合作撰写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文章以我为视角,内容由我来写,Adam负责文章的修改润色;署名我为主,他为副。

这个计划的改变,我估计和自己在接受Email采访时有相当具体和脉络性的回复有关。坦率地说,我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并不够好,但对文章的话题有足够的把握;而Adam是一位出色的专栏作家,英语的文字表达能力很棒,这样的分工也算是合情合理。

所以,经过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的时间,直到九月下旬,我和Adam经过几十次的邮件来回,在Wired杂志高质量标准的要求下,最终把这篇稿子弄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体会到了国外象Wired杂志这样国际著名刊物发稿过程的认真严谨,严格把关。在写作过程中,删除了初稿的大半文字,前后无数次补充、修改、确认各种细节,在文章基本定稿时,还有一位专门的fact-checker编辑(不是文章的责任编辑,我猜想应该是独立的专门干这活的人。)将文章中涉及到的所有事实性描述细节(包括每个数据,总共三十多项),一一罗列出来让我再次逐条确认。

九月底,直到Adam在结稿的邮件中说“everyone at Wired is very happy with it”, “ Wired editor says the piece is great”,我才松了口气。要知道,我事先没想到Wired发一篇文章需要如此长的周期,做这么多的工作,而我自己在这过程中也至少陪上两个通宵,另加若干个白天的时间。(不过发现这种横跨半个地球的网络合作有点好处:我们白天工作他们晚上睡觉,我们晚上睡觉他们白天起来工作,这样邮件来往,时间上倒是正好接起来了,连轴转效率高啊:)

对正式出来的文章还有必要说几句。由于我自身的英文水平,可能使得我们双方在语言沟通上多少还不是完全顺畅,加上双方对文章意向的理解等上面,或许有些差异,所以这样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出来的一篇非母语文章,多少和我自己的表达预期稍有些距离。稍微差异对于这种合作来说也好理解,所以在这里我也不想具体解释文中有哪些我自己在表述上略有些不同意见的地方,在这里仅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合作写作的过程中,稿件是一直没有标题的,这个文章标题“Confessions of a Dissident”(一位持不同政见者的表白),我估计是文章的责任编辑最后敲定的,我也是今天看到Wired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后才知道。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颇感意外,我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个自由博客,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看,从没想到dissident这个身份。现在第一次有人公开给自己安上dissident这顶帽子,既然自己事实上确实如此,这样称呼并不为过,想想之后,觉得干脆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好了。其实身为中国人都知道,dissident的中文意义意味着什么,那代表着高度敏感和“政治不正确”的一类人。

虽然自己之前在国内的所谓一级刊物上也发过几篇文章,但那些都是作为公司职员的职务行为,署名也都给代表公司的人物顶着了;另外自己对那类文章也没太放在心上,所以,那些发表的旧文都不算什么。如今这篇正式以Wozy署名的文章,算是我个人以Wozy(窝子)为笔名在传统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字,加上Wired在国际杂志媒体上的声誉,对自己来说,多少都算是有些意义、让自己开心的一个开端,所以特此在自己网志里记上一笔。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合作者和发表刊物。Adam Penenberg是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一位专栏作家,先后为The New York Times, Forbes, Wired, Slate等著名报刊写过专栏。据其网站介绍,现在电影明星迈克·道格拉斯正在将Adam的第二本书“Tragic Indifference”搬上屏幕。

Wired Magazine是IT界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杂志了,相信关注IT行业的人中不少都起码听说过这个名字(中文名《连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太有名的缘故,我甚至在他们自己的网站上都没找到一份正经的刊物介绍,不过,倒是在其网站上无意中看到,Wired杂志是今年美国的全国杂志大奖(2005 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获得者

25 comments:

  1. 呵呵,这回是“名声在外”了。:)

    ReplyDelete
  2. 看了登在Wired的文章,感觉不太舒服。
    平时看惯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指指戳戳,想不到这些媒体竟然利用无辜的博客们来吸引眼球,败坏中国的名声。

    我认为作者是被利用了。

    ReplyDelete
  3. 祝贺窝子!Wired 影响力很大。等仔细读了再给你反馈。

    另外敬告Coolkid,你真的认为中国的名声还能再怎么败坏吗?你应该知道, Wired 的倾向在美国已经左到不能再左,如果中国连这样的自由派媒体都不能接受的话,看来中国在西方也没法找到什么朋友了。

    ReplyDelete
  4. 转载:

    一九八九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土蕃人民的精神领袖丹增嘉错,将于11月4日和5日访问斯坦福大学两天。

    11月 4 日上午, 他将主导一次禅定静修并回答问题; 下午,他将出席斯坦福大学震旦讲座,主讲 “非暴力的心灵”,讲座在斯坦福纪念教堂举行。

    11月 5 日,他将与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和佛学家对话,主题是 "Craving, Suffering and Choice: Spiritual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of Human Experience",这项活动将持续一天。

    活动将在网上视频直播(中国时间5日晨6时30分至8点30 ),请查
    http://dalailama.stanford.edu/video/

    ReplyDelete
  5. 多谢上面几位朋友的祝贺。

    Bellevue兄,其实现在在这里留言的朋友都能在留言30分钟内修改更正自己的内容的,按留言内容上面的编辑链接就行了。为了方便其它看到的朋友阅读,免得看错了时间,我帮你将上面的留言时间更正了一下,并把下面多余的删掉了。

    对于Coolkid前两天在这里的几个留言,我都有不说不快的感觉,但后来又想想,觉得不值得辩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吧。

    只是在这里既然提了,就顺便说一句吧:请不要随便在网上说“被利用”三字,这是中国各级当局宣传部门有意扭曲事实时经常说的话。我们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动辄说别人被利用,这是对别人智力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智力的不尊重。

    ReplyDelete
  6. 读完了,很不错的窝子兄,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语言,但是平实而有力,这力量就来自真实。窝子既写出了有代表性的中国blogger一面,也写出了窝子特殊的一面——那就是窝子是写那101次的blogger。

    窝子不必对 Dissident 这个名称耿耿于怀,这与其说是标签,不如说是一项荣誉。在美国, 这项荣誉可是保留给 Noam Chomsky,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

    这里提一点意见:虽然有 fact-checker 编辑,还是有一处用词有商榷的余地。是这一处从句:“..., who had supported the 1989 demonstrations for democracy,”我认为 support 这个词不是当时事实的忠实描述,他当时的行为是 tolerated 最多 sympathized。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令名,而反衬出迫害他的人的残酷与疯狂。

    我特别喜欢的闪光点有:... the state-run media that disseminates propaganda packaged as news.

    我最感到遗憾的美中不足是,窝子错过了一个机会。在 The authorities have numerous ways to squelch digital dissent 的句号前,窝子如果能够加入" , often with help in technology from US firms." 就太好了。对助纣为虐的美国公司施压,是中国 blogger 应该放在重要位置的事。

    总之,很好,我会去买这一期的 Wired杂志保存。谢谢窝子。

    ReplyDelete
  7. 至于 Coolkid,想来也是大家一样有着同样思考能力的网友,不过由于某种原因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而已。这是我最痛恨那些训练这种条件反射的人(packaged as educator) 的原因。利用都是相对的,你怎么不说窝子利用了 Wired杂志?在某一个时空,大家的利益有了重合,合作就发生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ReplyDelete
  8. 多谢兄台作如此具体的评点,以及夸奖:)

    说实在,我并没有对Dissident这个称呼耿耿于怀,除了刚看到时稍有些意外。相当意义上,在中国的语境中,我认同甚至喜欢这个称呼。

    关于赵对当时的民主运动的态度,算是支持,还是仅是容忍抑或同情,这个恐怕不好说是一个确定的fact的事情。不同人对这个会有不同的解读。虽然赵是没有直接公开明言支持学生们,但放在中国长久来的政治传统环境中,和其它政客的态度对比,说赵对此事是默认的支持也未尝不可。这个态度问题恐怕也是未来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大问题,但诚如兄所言,可以商榷,但无可无不可。(就算说赵是支持,也不能丝毫削减那些政敌迫害之残酷和疯狂的非正义性。)

    你说的美中不足,是的,这倒是提醒了我,本应该提的。以后有机会不会放过。:)

    最后,我也想能有一本这期杂志,不知道上海是否能找到:)

    ReplyDelete
  9. Thanks for mentioning Weblogs.us!

    It is awesome that you are getting the word out about China's crazy blocking of so many blogs. Cool people like you will be the ones that finally force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and respect peoples' right to free speech.)

    PS If you ever need more hosting just let me know (I shoudl be able to get you a non-blocked IP...)

    ReplyDelete
  10. JD, welcome to my blog, and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

    ReplyDelete
  11. 想给窝子推荐一部书、两篇论文,都是台湾地区的学者所著,也许能让你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自由民主的理路》By 江宜桦
      
      电子书下载,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02747&fpage=1
      
      ├ 作 者 介 绍
      作者:江宜桦
      1960年生,台湾基隆人。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助研究员、剑桥大学访问学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大学社科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思潮、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国家认同理论等。着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编有《政治社群》(中研院社科所)、《洛克作品选读》(诚品)、《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新世界文库)等书。
      江教授的个人网站:
      http://ccms.ntu.edu.tw/~jiang/index.htm
      
      ├ 书 籍 简 介
      自由民主体制是一个值得不断诠释、反省、改进的社会制度。本书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渊源、发展与困境,并在此一基础上,检讨五十年来台湾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意识的变迁。作者认为,当前西方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人主义、普遍主义与中立性论旨,已产生不少偏差,因此建议我们善用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其它资源,发展一种比较社会化、特殊化、与伦理化的自由主义类型。在民主政治方面,作者同样认为代议制度有其局限,必须济之以参与民主与审议式民主的精神。
      
      
      ├ 书 籍 详 介
      本书包含四个部分:(一)总论,(二)近代西方,(三)当代西方,(四)台湾。总论部分有两篇文章,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勾勒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要义。在近代西方的部分,作者依序介绍洛克、康士坦、托克维尔与密尔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当代西方的部分,作者首先讨论「放任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哲学争辩,接着分析汉纳.鄂兰与麦可.瓦瑟对自由民主体制的反省。最后一部分是台湾,作者分别讨论战后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民主意识的变迁,并以个人权利的相关争议作为结束。

    ReplyDelete
  12. 自由主义与现代中国 by黄克武

     黃克武 (Huang, Ko-wu)
      
      現職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學歷
      Stanford University MA (1994), Ph. D (2001)
      經歷
      本所助理研究員
      專長領域
      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目前進行之研究計畫(名稱)
      1.嚴復、梁啟超研究
      
      2.明清時期的禮教與情慾
      e-mail mhmax@ccvax.sinica.edu.tw
      
      黃克武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上的个人資料與著作目錄,
      http://www.sinica.edu.tw/imh/cultural/ko-wu.html
      
      帖子的题目是我自己添加的,与题目相关的两篇论文《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中國》可以在下面那个网址上下载到,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08823

    ReplyDelete
  13. 从首页设置的POLL来看,下面这篇论文的题材,肯定能中你的意。
    http://www2.nccu.edu.tw/~d261/mgz11_02.htm,下载戴東清所著《民主化因素與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
    本文作者戴東清現為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主要研究興趣:兩岸關係、兩岸政經發展比較研究、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

    ReplyDelete
  14. 对不起,wozy,我看了那片文章也不舒服。相比jianshuo的想法,我很有同感。

    http://home.wangjianshuo.com/archives/20051107_bbcs_interview.htm

    ReplyDelete
  15. 刚读了王建硕的那篇文章,这是我贴在下面的回答:

    My suggestion would be, the next time you are asked about *censorship* in China, simply tell them that is doesn't exist - at least seems to you, who had already censored ones self before speaking out.

    Or you can lecture the evil Westerner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censorship in China. Anything goes, and each alternative will look less cowardly than 'no comment'.

    With bloggers like you, who needs a censorship, anyways?

    我不明白,既然这位著名博客认为中国不存在言论管制,那都是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他为什么不对BBC说出来呢?这对他一点风险都没有。窝子说出那些实话,是冒了风险的。

    真话令人不舒服,这是一个什么世界?

    ReplyDelete
  16. 小马,谢谢你的推介,我有空后一定会拜读一下。

    桑葚,我专门发了一篇新帖讨论这个话题。主要是对一种现象来说,不针对个人,如果觉得话说得直接甚至刺耳,希望别见怪。

    bellevue兄,我中午看了王的那篇文章也很不舒服,所以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这个事情。所见略同,只是考虑到文章不想仅局限于对其个人来写,所以比较具体的一些话没有在文章里说出来。

    ReplyDelete
  17. 我本来想说得温柔一些,结果手一接触键盘,打出来居然是那个样子。

    有些事情好象由不得我。抱歉,在你的留言里面写出过激的字眼。你的博客、还有王怡的、安替的、白宇极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学大学生的,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

    ReplyDelete
  18. [...] document.title="再谈gfw - "+document.title 再谈gfw -  sayonly.com                 english | otherWozy在11月1日描述了自己的文章上wired杂志(在线网址)的经过,引发了非常多的讨论,今天又出来解释,那是一篇长文,从各方面谈论了文章的成因。其实周日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这个gfw,不仅仅桑葚和王建硕。 只说并不善言辞,所以没有加入辩论,不过有些想法还是写出来大家商榷一下。当然只说英文还没有到流畅表达的地步,无法写成英文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观点,这个小遗憾就像没有参与辩论一样,再过一小时就会忘记的。 也许只说接触技术比较多,总觉得看封锁的文章呀,看普通浏览器无法访问的站点呀,这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手段不仅仅是换IP和代理服务器,但再复杂一点也都是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麻烦一点而已。当然如果自己写得文章遇到了被屏蔽的关键字(参考只说的经历,在敏感时期遭遇GFW), 导致国外访问这些文章(还包括feedburner抓取rss feed的内容)时被gfw屏蔽,只说后来也想:当然不能指望一切都完美。这就像人时常会掉到河里,爬起来就是了。留言里不能写s`m`t`h,很多人都 遇到过,变个样子就是了,这些手段太简单,根本不成为一道墙。就像是政府搭了个小土门槛,然后大家指着它说,一道墙!gfw! 大家以为是什么,中学生军训呀? 在维基百科(wikipedia)被封以后,只说还写了篇文章,维基百科和第三方中立态度,除了交待一下访问维基百科的方式外,还发了点感慨, “新闻管制”其实最邪恶的地方不是“管制”本身,而是那个什么,欺负弱者,对强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人家不能够设置proxy,没有对真相的 accessibility,所以就肆意封锁媒体,企图让人们言听计从。但是如果是可以access到bbc,像anti可以订阅卫报,或者更好一点的, 可以读法语,或者可以看到更多屏道(未必精英啦,而且可能不应该叫"强者",只是碰着了而已),“新闻管制”管不到,也没有能力管。只要他们不使劲儿乱说 话,也不会管。 只要他们有时候还focus在逻辑,或者问题与主义之分,或者是企图以自己的观点带领群众。新闻管制才不会管,他们能把群众带到哪儿去呀?新闻管制才不担心。 那时候有点觉得大家不要空谈,所以文章最后还提到“科技救国”的词。不过此时觉得科技救什么呀? 其实只说觉得中国的经济问题要比政治问题严重多了。所以谈政治都是轻易的。能让十五亿人的80%吃饱饭是不易的,也绝对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三五年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只说这样说又可能会让不熟悉中国国情的人误解为在中国现在几乎都无法生活了,连80%温饱都解决不了。事实上是怎么样子,都得自己经历了才能知道。否则看了从特钢看工会必要性这篇文章还不得认为只说在准备反抗草案。中国生活水平当然完全不行,贫富差异太大。理想状态不是共产主义,人人都有饭吃,但是不能让人一生出来就很绝望地耕种那几亩种不出来的庄稼。 但是不能因为觉得人生而平等自由,所以拼死找政府要言论自由,要民主。我觉得人生而不平等且不自由,政府应该做更多努力废除户籍制度,给农民生路。这要用 很长时间,当然也会做出很多错误判断,走很多弯路。但是言论自由和这些东西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都是人们应该自己解决的。其实我觉得如果不是生下来就在穷 乡僻壤,受过一些教育,人生里的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可以自己解决。而不是去找别人的问题和责任。当然也许因为我是幸运的,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解决不了的问 题。 参与讨论的大部分人和只说一样都是没有经历过严打。以前有朋友经历过,在兰州,基本上是偷东西就会被酌情枪毙,那个时候确实比较残酷。朋友大概是60年代 还是70年代初出生的,大学毕业以前一直都是个流氓,也有一大群流氓朋友,所以死了几个他还是有数的。严打确实是搞死了很多人,并且全国各地都严打。这可 能和后来的64还不太一样,因为都是因为偷东西,或者找一些别的小错,杀的人,人民们可能也恍惚得很,甚至偶尔会大快人心。但是现在不会因为偷东西送命 了,我觉得比从前已经进步了很多。 当然人人都认为自己看到并且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所以我这么说可能也夸大其词了。 就说这么多,总之,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中国存在言论管制,但是我希望国内以及国外的朋友们不要把这个作为人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 订阅RSS频道:文儿 feed.sayonly.com   收藏  tag.sayonly.com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619904 [点击此处收藏本文]   发表于 2005年11月09日 9:54 AM [...]

    ReplyDelete
  19. 就censorship而言,我完全同意wozy的意见。

    视而不见,知为不知比茫然无知更可怕。

    ReplyDelete
  20. [...] 延伸閱讀: 文章上了Wired杂志 总要有人告诉这世界另一些真相 Confessions of a Dissident BBC's Interview 由 portnoy 發表於 11:46 | 迴響 (1) [...]

    ReplyDelete
  21. [...]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窝子有一篇文章上了wired,标题是 Confessions of a Dissident (一位持不同政见者的表白)。讲述了他建 blog,与 GFW 斗争的经历。文章后的署名为 Wozy Yin, as told to Adam L. Penenberg。 [...]

    ReplyDelete
  22. 面对西方媒体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窝子有一篇文章上了wired,标题是 Confessions of a Dissident (一位持不同政见者的表白)。讲述了他建 blog,与 GFW 斗争的经历。文章后的署名为 Wozy Yin, as told to Adam L. Pe...

    ReplyDelete